感受日记37:为自己赢一次

1

这个春节档我一共在院线看了两部电影:《飞驰人生2》和《热辣滚烫》。看之前其实没有什么预设,只是觉得在悠长假期里,似乎就应该走进电影院,看一看最具国民度的喜剧演员沈腾和贾玲,在一片锣鼓喧天中跟着喜气洋洋一番。但当我真的沉浸在大荧幕上呈现的故事中后,才知道这两部电影的野心远不止于端上一锅“合家欢”的年菜。它们不仅有逗乐的幽默,而且还非常浪漫,就“赢”这个话题形成了绝妙的互文。

两部电影都将镜头对准了自己失意的主人公。《飞驰人生2》的张驰面对的既有自己的心魔,也有腐化的体制,还有心怀鬼胎的昔日好友,而《热辣滚烫》的杜乐莹则是因为过分善良的讨好型人格而屡遭小人算计。两部电影也都为这样失意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浪漫的结局。所不同的是,《飞驰人生2》的浪漫,是努力了无数次终于抓住了仅有的一两次,是强大到任何偶然都不能左右最后外在的结果。而《热辣滚烫》的浪漫,是脱胎换骨后的自己来重新定义输赢,是强大到内心坚定而可以完全不在意任何的伤害。

看完《热辣滚烫》回来的路上,北京正在下着纷纷的雪。与雪后静谧的世界形成反差的是,互联网上关于今年春节档电影的争论十分吵闹。有的人搬出“国家”的大山,认为有的电影德不配位,不能代表中国出海。有的人请来“性别”或“阶级”的令箭,认为有的电影激起的共情是虚伪和做作。

而在我这里,我选择照单全收两部电影的浪漫。如果非要我有个什么喜好的倾向,那我更爱《热辣滚烫》的浪漫一些。诚如贾玲在新华社记者专访中所提到的那样,她被这个故事打动的点在于它并没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输了就是输了,努力既不能保证赢,也不能感化坏人,可是因为人的心境变了,哪怕没赢也胜似赢了。我同样热爱“重生复仇”或“所向披靡”的爽快,但走出电影院后的我的人生,如同《热浪滚烫》英文名所揭示的一样——只能活一次。

2

人只能活一次。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会具象化为一个又一个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热辣滚烫》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桥段,是杜乐莹决定放弃的那个夜晚。被健身教练抛弃,被远房表妹背刺,明明很善良,却接二连三受到打击的杜乐莹,一袭白衣身心俱疲地回到自己的出租屋。一时之间,风雨大作,灯光闪烁,楼梯的灯一层一层地亮起,然后窗户大开,窗帘飘扬。我瞬间就明白了——她决定放弃些什么。

好在之后镜头一转,杜乐莹选择放弃的其实是过去的自己,是那个明明受了伤,明明非常疼,却看似外表无恙也不会主动反抗的自己。当《Gonna Fly Now》的背景音乐响起,乐莹选择做自己,为自己赢一次。

我上一次听到这首曲子还是在日剧《我的事说来话长》的结尾,宅家啃老许久的废柴主人公终于换上了西装走出了家门,似要迎接新生,而街边的乐队就在演奏这首歌,仿佛在为他庆祝。那一刻,赢不赢已经不重要了。甚至世俗地来看,根本不可能赢的。但其实,鼓起勇气走出家门的时候,痛下决心和过去决裂的时候,轻舟已过万重山地敢于说不的时候,人已经赢了。看这部日剧的时候我已经因为疫情宅在家里很久,学业也毫无起色,却意料之外地因为这部剧而获得了一些力量,而《Gonna Fly Now》这首曲子也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这一次又猝不及防听到这首歌,一开始我还觉得贾玲好浪漫,却在临近结尾的部分看到她真的拍了电影主人公跳窗自尽的镜头,转而泪流满面。

在贾玲充满诗意的处理中,从高楼跃下的主人公不仅毫发无伤,反而被风雨后的阳光照亮。在电影的故事里,这个段落应当被理解为是一种象征意义十足的想象——杜乐莹选择换上黑色的紧身内衣,诚实面对镜中的自己,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她这么做的同时,也选择了将那个一袭白衣,过分善良的女孩扔出窗外,彻底和她告别。

但真实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电影的虚实结合,脱胎换骨是一种真实的选择,跳出窗外也是。

“快点死,死了就不疼了。”我的妈妈生前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才会一级一级迈上台阶呢?妈妈做了一辈子好人,同样也是一个手里有两个苹果都会给出去的人,大概也从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反而会被伤害至深吧。

很可惜,没有人能为我的妈妈放起《Gonna Fly Now》,她的故事戛然而止在那个春日,她选择放弃的是她的生命和她未来的可能性。仔细回想,我的妈妈也不总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生前她坚持只穿牛仔裤运动鞋,也从不化妆抹护肤品,穿金戴银她更是一概不爱,因为她觉得这样自己才最舒适。我只能想,这也是她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还好这世上还有人,还有这样一部电影,拍出了另一条if线中人的重生。也许妈妈在某个平行时空,也为自己赢了一次。但更为唯物主义的想法或许应该是,在这个她已经不在了的时空,I would never give a shit on any disgusting thing. 在未来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都要选择我自己。

3

在《热辣滚烫》的宣发和后采中,贾玲都格外强调,这不是一个重心放在减肥或者拳击的故事,“这是一部讲述善良的人如何找到自我,学会爱自己的电影。”她自己也因为参与创作这个故事,而开始在42岁这样的年纪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向内向外探寻某种不同于过去的可能性。

看完电影回来后我也翻了翻互联网上的评论,不乏有人予以恶评,并且借此博得了一众拥趸和可观的流量。但我想这反而与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相映成趣。故事中,乐莹生活中的那些“坏人”既没有悔不当初,也不曾痛改前非,甚至不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付出什么代价——闺蜜和前男友的小日子仍在继续,亲妹见证完拳击比赛现场只得出“有病”的结论,表妹主导的恶剪节目仍在不断重播吸睛,“浪子回头”的渣男也还是心比天高。但对于“重生”的乐莹而言,“复仇”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含义也远比“打脸”来得深刻。曾经的人还站在原地,而她说着“看心情吧”“我去跑步了”,便已经将那些伤害甩开老远。这世上再没有人能够代替她来定义自己的感受,评判她的输赢。这部电影和贾玲自己的人生故事当然也是如此。她已经交付了自己的真诚,她也会激励和鼓舞更多的人,而那些汹涌而来的纷扰,她完全不必在意也不会在意。善良的人会懂得更加爱自己,不是因为这世上的复杂一夜之间全部消失,而是因为他们终于明白“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陪伴”。

这部电影和与之相伴相生的舆论场,也使我想起了我导师的经历。在我们这个学科和圈子里,她大概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存在。她取得了一些世俗的成功,一部分是因为她的确有过硬的本领,一部分也或许是因为恰好在那个时刻需要有一个她来证明这个圈子的包容性。她的成功虽不同于主流的样板,但她一直在夹缝中寻找平衡,坚持给“做自己”留出空间。而众生喧哗,看似走了不一样的道路得到认可的她,同时也少不了遭受一些酸言冷语或是明枪暗箭。喧嚣的背后,她始终在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一件事:不要过分在意外在的嘈杂,而要把努力放在解决时代所需的问题上,把精力和热忱放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为自己而赢的那份坚不可摧,背后是对世界的通透和对时代的了然。

4

我的导师曾经跟我们分享,何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什么叫“把学问做在自己的生命里”。现如今我们师门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总是会调用援引中共党史上的故事。曾经不被看好,曾经孤立无援,曾经跌入谷底,但却还能越挫越勇,绝地反击,起死回生。这不是什么爽文,不是什么鸡汤,而是懂得在纷繁复杂之中找出主流本质的辩证法。

在她讲述的党史故事里,“革命”有很多种——器物上的,制度上的,但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却是思想上的革命。靠着“主义”的力量,我们曾经一度挽大厦于将倾。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也曾有枪打出头鸟,也曾有欲速而不达。可是,也只有“主义”,能让人奋不顾身地豁出去,能让人不惧牺牲、但求一死,能用看似笨拙实则清澈的爱凝聚起人心,从而真正改变这个其实不那么可爱的世界。

在新华社的采访中,贾玲坦陈,自己的缺失和优点都是没有系统地学过导演。“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没有固定的风格,反而有可能放手一搏,开创出新路。对于我自己、对于我的导师、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没有人能够代替过谁的人生。既然要走前人未走过之路,就需要更爱自己,也只能更爱自己。我爱我的懦弱,我爱我的笨拙,我爱我的清澈,我爱我的斑驳。我总会为自己赢一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