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日记40:破冰时刻

今天有幸受老师之邀,回到清华再去听“思政课课堂教学研究”这门课程。这门课从最开始的“探微知助”系列讲座,一步步演变为今天这样一门完整、成熟的课程,这个过程我从一开始便见证并参与,但这次听课还是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今天的课程上邀请了两名青教赛清华选手来做课堂教学示范,他们刚比完或即将比。我非常震惊于课程内容的信息密度之大,以及课程组织设计之流畅自如,在以前我所熟悉的一些比赛场景中作为配角出现的教具、板书,在他们的课上都变成了画龙点睛的法宝。之前我对自己的课还自我感觉良好,经此高手亮招后,才发现顶尖选手已经更新迭代成了什么模样。

一时之间非常感慨,我自诩靠着常在老师身边接受耳濡目染,虽然愚钝但卒有所闻。可是今天一看,我仿佛被封冻在了2022年毕业的时刻。靠着在清华积攒的那些经验摸爬滚打,好像也得到了一些掌声,但我所在的小环境,有时让我以为世界是一锅被逐渐放凉了的汤。连我也一度觉得,这是不可避免也难以逆转的过程。可实际上,被封冻的只是我自己,在清华,迭代升级从未停止,添薪加柴烧得火热。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破冰时刻。回顾我的成长经历,进入雅礼,进入清华,见识本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每一次类似的破冰时刻尽管让人不太舒服,但不满也成为“向上的车轮”,我感觉自己需要源源不断来自强者的刺激,才会让自己也有与之比肩的动力。每次来见老师,都会有一种“好想上班”的斗志;可每次回到自己的小环境中,又会陷入一种“多做也是徒劳”的惘然之中。还记得初入清华马院时,老师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大家要珍惜被架着放到火上烤的经历,正是这样被逼无奈的经历才最让人成长。可现在,我像一只想入炼丹炉而不得的小妖。

但“破冰”不仅意味着人突然觉察到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也不仅意味着人突然认识到一个催人奋进的小环境是可能存在的。“破冰”同时也更加强调一重含义:在这漫长岁月里,我当然不是时时刻刻有那么好的环境,可我是否有鉴别好坏的能力,我是否有做出选择的清醒和权利?“破冰”的过程促使我反思:我是否真正领悟了修炼的心法?

所幸,我还是在今天的思维碰撞中感觉到,那些年的积累在我身上造就的变化,并不是假的,那些曾经施加在我身上的灼热,不是最终全部弥散不见了,而是真正炼就了一个能够火热的自己。比如就议题开始讨论时,我发现我能分辨出哪些人抓错了重点,又是错在了哪里,我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从政策文件谈到概念堆砌,而是从问题着眼——我确信了我已经不是研究的门外汉,“入门”的心魔早已被我战胜。又比如当老师在提到思政课因时而变到底如何为之、“纲要”课到底怎么讲“新思想”时,我既惊讶又意料之中地发现:我独行时的思考也与老师的解答相契合——尽管还有些生疏,但我也是有能力去摸一摸时代的命脉的。

课后老师跟我讨论今天示范的选手时,除了夸奖说他们很有风格、很有执行力之外,还语重心长地说,他们的战斗力还体现在他们能听得懂。“能听得懂”,既意味着价值观的一致,也意味着我们所看重的的确不是玄学而是可以被掌握的科学。这大概就是修炼最重要的“心法”。

在清华,这种被共享的价值观,可以不断构成创新的来源,可以不断滋养后来者,形成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门派;在我所处的小环境里,虽然不具备这样的团队,但或许我也仍然有机会,按照我的步伐前进,慢一点,但是总归在对的方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