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到饭点我的胃里就会升腾起一阵乡愁。只不过我心心念念的,不是臭豆腐、糖油粑粑、辣椒炒肉、粉这样的城市名片,也不是茶颜悦色、文和友这类近年新兴的网红美食,反而是放学路上的流动路边摊的各色小吃。
这些小吃包括:狼牙土豆,要用牙签戳着吃,又辣又沙,一入口就停不下来,嘴边泛起一圈红油;烤饼,面糊擀成椭圆形,用白糖作内馅,贴在炉子内壁,不均匀的受热带来脆软相间的丰富口感;豆腐脑,从一缸里舀出一杯,一吸管嘬上来,还能喝到没化匀的砂糖;蛋饼,表皮松软,叠成四方,夹上调好味的土豆丝和榨菜丁,刷上辣酱注入灵魂……
这些小吃可能都不够“长沙”,人们很难在什么城市攻略里看到它们。卖这些小吃的摊贩也是流动的,在街头碰到全凭缘分,大概无法专程前去打卡。
但即便不同的城市都有类似的小吃,我也相信在长沙的流动摊贩把它们做成了特别的故乡味道。而哪怕长沙人放学路上偶遇的小吃可能千差万别,我也觉得它就是真实而又独家的家乡记忆。
十几岁的小朋友,混迹在蓝白校服构成的人流之中,把一条熟悉的路寒来暑往走上几百遍,口袋里备上三两块钱,谋划可能出现在每一个街角的不期而遇,期待路途的十五分钟可以因而产生微妙的差别。
而哪怕现在我每年都能回家,能在熟悉的湘菜中寻回熟悉的安心感,或是在新晋网红美食中找到似曾相识的默契,但也很难再吃到这些小吃。在每个天色渐晚的时刻,我总是匆匆奔向热闹而繁华的商区,而不再蹦蹦跳跳穿过飘香的小巷。
我想,有的乡愁的确被某种实物所承载,一份地道的辣椒炒肉不管在天南海北的哪个角落被吃到,它都是“长沙味道”;但有的乡愁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同样一张脆软香甜的烤饼,只有穿着校服走在回家路上,才算是故乡的风味。作为实物的乡愁,能被共享,还能被推广,在每次重逢时共识都被延续;可作为状态的乡愁,则是我和城市之间独一份的密约,藏在心底那个柔软角落。
阿我今天打开北支同学的公众号,看完文章拉到最底下才发现原来有放博客地址阿!怪不得这么久没写了!
啊是的,有一搭没一搭地在这里更新,感谢惦记鸭!新年快乐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