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3 Day 1
我身穿短袖短裤,还没从北京的炎夏里缓过神来,定西就给了我一个足够热情,也足够透心凉的拥抱,多少让人猝不及防。
同样的落差也发生在我走下大巴,站定在会师中学宽阔的操场上的时候。原本以为出现在眼前的会是不加修饰的贫穷,或者至少也该像我小学的校园——墙壁里刻进了岁月,窗台上落满了陈旧,然而会师中学直截了当地打破了我的设想:学校教学楼的外观,甚至比周围的商务旅馆还要气派。
疑问和不安填满了此刻的心情,这样的学校,也需要我们来支教吗?我们能带给这所学校的,究竟是什么?抛去一个清华大学的名头,我们剩下什么真正可以帮到他们的东西?
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周末唯一有学生活动的教学楼,会师中学最有特色的交响乐团的学生们还在这里加紧排练。这栋楼内给教师提供的临时宿舍非常干净整洁,比预期好得不止一星半点,旁边的厕所里连蹲坑都没有,所有的隔间里配备的都是抽水马桶。学校里没有洗澡的设备,床位也有限,校方便为我们在学校附近的商务宾馆租了两间房,接近三星级的待遇。
校方领导也非常热情,带着我们走进当地最好的饭店会师楼吃午餐,整个酒店非常冷寂,感觉就像专为我们开伙。《叔叔阿姨请别来支教了》一下涌入脑海,猛敲我的心,整个支队的氛围就是非常典型的清华工科氛围:沉默、实干,于是整顿饭吃得非常沉默甚至有些压抑,大家都不太擅长去发起、回应话题,空气里飘荡起大片大片无依无靠的空白来。这样的时刻让人无法停止自问: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热血冲上头脑的时候人们总是容易遗忘出发的意义。明白短期支教的种种弊端,但还是抱着能帮上些忙的心态来了,来了之后却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还要无力。然而短期支教最大的意义,比起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实质性根本性的改变,更多地还是落在给志愿者心里播种上。等到我们手里有更多的资源,也具备更强的能力的时候,今天种下的这颗种子将提醒那时的我们,还有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在等待我们的帮助。
折腾了好一会后终于回到了住处,还没来得及多想想这里的问题,我便已在交响乐团的排练声中,枕着疲惫入睡。一天一夜的火车大概过于超出我这种缺乏锻炼的人的身体负荷,即使窗外如此吵闹也并没有影响我的睡意。
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到了饭点,晚餐在学校承包出去的食堂——餐悟空间。据说本地的学生不怎么在食堂吃饭,因为又贵又不好吃。而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看到桌上摆着足以让十二个人吃撑的菜肴,味道甚至跟清华食堂不分轩轾,心中的疑虑和沉重愈发地多了。
饭后在校园里碰到了一个会宁一中高二的学生。虽然刚刚才进入暑假,他也毫不怠慢,手中拿着一本英语词汇书。会宁一中就在会师中学的正对面,这两处建筑可以说跟周边的民房、商铺的外观格格不入,会宁县重教育,以至于最好的设施竟是学校,状元县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但“状元县”的名号下也暗藏许多隐忧。这里的人大概对于高考有着极为偏执的狂热,认为高考就是唯一的出路,普通高中的升学率或许高过了我家所在的城区,会宁一中的复读生人数甚至多过了每一届应届生。然而,考上大学之后呢?一边是9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一边是昂贵的助学贷款和漫长的人才培养。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考入了985、211甚至一本大学,甚至更多的学生虽然成为了大学生,却沦为高校扩招来不及消化的“牺牲品”,毕业就面临着求学路上积累下来的经济困境。
会宁天黑得很晚,北京时间21时,夜才徐徐拉上帷幕。会宁的一天却结束得很早,北京或许才刚刚掀起狂欢的一角,这里已经宣告要静默地入眠。
然而身为志愿者的我们无法静默地入眠。肩上的责任,因为处在这片土地,变得愈发清晰和沉重。变化、落差的应对也让人头昏脑涨,遑论还要停下来,思考教育之于这里,教育扶贫之于我们的意义。
夜晚业晚,凉如水,直沁心扉。
2014-7-14 Day 2
开启了很长时间都被废弃的规律作息模式。
支教还没开始就经历了数场风波。在清华的时候一名外籍志愿者因为身体原因转到其他支队,火车上香港小伙伴高烧烧到39度7,来到支教地发现跟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而校方的要求跟之前多次沟通的差异巨大,排好的课表又得大改,准备好的课程只好弃用从零开始。
极为混乱地一番折腾后,军乐队的小伙伴们压力陡增,两个人在两个星期里要全程带两个年级近两百人的乐团,而剩下的志愿者又要带5个班级,并且把之前原本打算用于军乐的课时补上。
队长一整天都忙着联系、调整、修改,甚至晚餐都没来得及吃。一些之前设想的视野拓展课程不得不被弃用,大家纷纷从头开始准备语文写作、数学、英语口语、理科、政史地等文化课程。
兵荒马乱。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已经回到乡下的家,能来学校上课的还是以县城孩子为主。愈发觉得自己的无力,两个星期,每个班只能上两三节课,讲什么才能真正对他们有用?也愈发觉得支教活动压力巨大,一天只有三小时的课程,也算很悠闲了,伙食住宿的条件都这么好,怎样才能不把支教活动完成得像度假休闲?
我们事实上已经带来了很多麻烦,到最后我们又能留下些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不仅会持续到支教结束那一天,以后当我每次想要参加,或者看见其他人准备参加短期支教活动的时候,也将一直困扰着我。希望这个答案,我可以尽快找到。
2014-7-15 Day 3
今天是支教活动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学生们都会提前到校,直到走进教室前一分钟,课表才最终确定下来。
学校安排的上课时间是上午九点到十点,十点半到十一点半,下午三点到四点。看起来的确是很休闲的安排,综合了安全因素和志愿者的承受力的考虑,但校方大概是把重心放在了交响乐团而不是这边的课程上。
相对来讲较为仓促地准备了一两页纸的提纲后,我就开始给八年级(10)班上连堂写作课。没有一个同学带了书包,实际上带纸笔的同学也不多,大概都觉得我们就是来瞎玩玩的。
孩子们非常朴实,都是很普通的县城孩子。到得有些早,便让孩子们轮流自我介绍,大部分的人都只是说完“我来自会师中学,是八年级十班的一员”就陷入沉默,即使我试着用一些追问,迫使他们多发言。不过之后讲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整体而言,他们已经是非常活跃的一群孩子了。
给我留下一些印象的孩子都提到了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一个男生特别喜欢骑自行车,最快的时候可以达到60km/h并保持十秒到三十秒的时间,我开玩笑说让他数学课估算自行车速度的时候千万别代入这个数字。另一个男生讲到他过年的时候把鞭炮扔进下水道,描述自己的时候用到了“调皮”这样的字眼,但回答的时候却很羞涩地笑。
讲课的过程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开思维的一扇窗。准备的内容是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及选材,希望传达的核心观点还是鼓励他们进行启发式的思考。比如作文题《告别》《生日》《难忘的掌声》《感谢____》《成功与失败》,我希望告诉他们,在大家都很容易想到的立意之外,还有别样的风景。告别可以是人与人的告别,人与地方的告别,一个人现在和过去的告别;生日可以是人的生日,可以是动物的生日,可以是你从未留意过的伤痕累累的书桌的生日,可以是你下定决心要养成的一个习惯的生日;掌声可以源于鼓励和肯定,也可能有不赞同、不肯定这类别样的含义;感谢的对象既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某个人的某个动作,也可以是抽象的不存在的东西,甚至还可以考虑常常被忽略的:感谢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远比一对反义词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谚语要复杂,有时两者是一码事,有时两者互为依存。有的部分不排除有现学现卖的嫌疑,但我希望他们能在之后的写作,甚至是生活中,都能够保持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最熟悉的事物里发掘出不经意的新意来。
老实说能够帮助他们的还是太少。但这一堂课后,我对教育扶贫又有了更多的理解。物质条件有的时候或许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得重要,我们可以提供的,并且于孩子们真正有益的,更多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像SAEPA创新工作室课余时光的理念一样,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去学习”。
虽然有成为唯一一个给孩子们布置作业的讨厌老师的风险,我还是给他们留下了一篇作文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我和靠谱的队长要在周末花时间来批阅五个班近150篇的文章。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我们都只是简单地希望能多帮助孩子们一些。前一天晚上,小白给我发来微信鼓励,相信认真的心情可以被传达到孩子们的心里。
最后我留出了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提问。孩子们问的问题实在是超乎我的想象,但也很符合这个年纪的那点心事。“北京是怎样的?”“清华是怎样的?”“你高考考了多少分?”“有没有暗恋过一个人?”“你的女神是谁?”“清华的校花是谁?”让我意外的是,骑自行车飞一样的孩子,问的问题是“如果你考试考得不好你会怎么办?”
我也大致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情况,女生喜欢看湖南卫视,男生喜欢玩CF,家里有电脑自己有手机的占多数,或许是因为假期也会出现在这里听课,就已经有就近上学的应答偏差吧。
还有几个给我震撼很深的问题。
“你们来这里是无偿的还是有偿的?”
表面上我们是无偿来支教的,但我们来到这里之后经历的一切,都让我们备感羞愧。何况,以经济学的头脑来讲,我们也让学校的老师们和孩子们,包括食堂的师傅们,花掉了太多机会成本。
“你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不许说勤工俭学来赖皮。”
心里一震,我都不敢跟孩子们说真实的数字。真的真的,像盖茨比所言,这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有像我一样优渥的条件。
“我叫什么名字?”
团支书裴同学如是说。这个问题给我造成的震撼,让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缓过来。我们在这里短短地呆两星期,每个班只上三四节课,听这些孩子们规规矩矩的自我介绍,在最后,却把这些孩子的名字忘得一干二净,投入到自己焦头烂额的生活中。孩子,你叫什么名字?而我,何德何能,不过是万千个某某的一员。
上完课遇到队伍里仅剩的外籍志愿者,她看见我便非常激动地说"I feel great! I like it!",觉得现在所做的一切,尽管不那么伟大,也还是有点意义。
下午接着给另一个七年级班讲写作,有过之前的经验,这一次感觉游刃有余了许多。可惜这个班级的孩子们都比较羞涩,即使你追问,他们也只是不好意思地告诉你,告诉你他们没有想法。虽然我一站上讲台据说就会给人呆萌欢脱的感觉,但整节课的气氛仍然略为冷淡。只是我注意到教室后面一个沉默的男生拿着笔写着些什么,不管是在做笔记,还是在传纸条,想到这一点点的可能性,我都很开心。
还有很多天课和很多篇作文等着我,还有近百张新面孔等着我。或许我讲的这些,功用并不大,而我也很难记住他们的名字和文章。可是我也在慢慢发现,我的行动里,那点小小的意义。
说到底,我们都是微小的发光体。即使不像恒星那样张扬地释放光与热,也总有一方天地可以点亮。
2014-7-16 Day 4
昨夜会宁迎来了一场雨。举着脸盆,从宾馆冒雨回宿,好像可以理解淋雨人的心情。北方的雨大概都是一样,声势浩大,可是早衰。一晃眼,我又有多久没有看过长沙绵绵的雨了呢。
有了前一天的经验之后,今天上课时候的感觉更加好了,只是一直没有整理出一个像样的教案。在每个班讲课的内容都有一些差异,除去小部分在每个班都讲到了的点,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在即兴发挥。我自己都没有想过原来我也可以这么能扯。
受昨天的名字事件启发,我拜托小龙帮我拍了八年级十班和七年级七班同学的座位和脸,并按座位登记好了名字,这样我就可以根据照片来把名字和人对上号了。虽然到现在还是只记得为数不多的几个名字,但是我对学生的脸却有更多印象,可以跟很多细节对应起来,收上作文之后希望可以给他们一些更有细节的评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很让我着迷的东西,虽然我不是一个在此之间游刃有余的人,但我非常享受这种关系建立的过程。门柄转动,陌生人萍水相逢,故事总是从某一页开始,讲到故事里的人都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即使已经很多年没有再挤出一个字,故事里的人也不能再轻轻松松坦坦荡荡地走出来。
有一个小插曲,听说今天上午八年级十班来上课的同学只有不到二十个,我自嘲地想一定是因为我给他们布置作文把他们吓怕了,可怜的孩子们不敢来上课。不过下午在七年级七班却发现又多了五六个孩子,大概跟严厉的班主任很有关系吧。加了我的QQ的一个八年级同学已经在抱怨了:“我要回家,我要游泳,我……他们都回了,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没回家了。”如此看来,我们这些叔叔阿姨们真的很讨厌,支教,支教!害得孩子们难得的假期还不能回家。我也非常同意,还有什么比假期的老师、补课、自习、作业更讨厌的东西吗?
上午在七年级四班上课,孩子们很安静,势头比昨天的七班更甚。而下午跑到七年级七班上第二堂课的时候,却发现孩子们比昨天要活泼,不过当然还是比不过八年级的孩子。课程的内容的确有影响,有竞争游戏环节的课程比较容易热闹起来,但我想班主任的教学风格对孩子们的影响可能更大。八年级班的班主任都是女老师,还很漂亮,孩子们普遍更热情,而七年级班相对来说就规矩、沉默许多了,中途一脸严肃的班主任大叔走进教室,整个班风声鹤唳屏息凝神的感觉,大概与我高中时候屈老师踱进三班时的气氛别无二致。社会学概论课上的一些视角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我。
今天的课程里还给每个班发下了SSLP的反馈建议单。来自香港的美女白姐姐得到了一堆男孩子的追问:“你有男朋友吗?”男朋友孔先生看着这些纸张在一旁笑而不语。而我也得到了第一份孩子的评价和反馈,看到“憨厚”两个字的时候简直要泪奔了,果然人一胖,整个世界都狭窄了——萌、憨厚,好像就没有别的了。
整体而言,会师的孩子们非常乖。回想我自己的小学和初中,都不敢想象老师们是怎样在吵吵闹闹的孩子们的重围下生存下来的。更何况自己站上讲台之后,发觉讲课果真不是什么易事。
晚餐时,从一位老师处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会师中学升入一中和二中的学生有80%,这个比例远远高出我的初中。留在这里参加排练和补课的学生,也多是经济状况较佳的县城孩子,这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想——我们果然还是太难触及真正的贫穷。
漫天飞舞的粉尘,发干的嘴唇和喉咙,还有羞涩而又古灵精怪的孩子们。恍然间,我竟从台下走到了台上。
2014-7-17 Day 5
前一天夜里跟八年级十班的孩子聊天,预知了今天第一次收作文可能面临的惨淡下场,毕竟在假期里面突然多出来的作业实在很令人讨厌,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整天下来,我还是收到了两位数的作文——虽然其中有两篇并不是我布置的题目。一开始的期待越少,越容易满足,这道理还真是在哪都适用。
孩子们的语言略显稚嫩,遣词造句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记事的文章尤其明显,有一些文章是偏抒情的风格,但读起来也有些生硬。我已经回想不起我初二的时候,大家的写作能力都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上,也不知道老师面对这些参差不齐的作文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感想。怎么样给这些作文做评改,也是一个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午又带了一个班的连堂课,依旧略显沉默,只有一个男生会做比较多的回应,后来一问,发现他是语文课代表。我比较坏,第一堂课下课发现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在做笔记,还有几个男生在设计自己的签名,于是我偷偷记下他们的名字,第二堂的时候一桌一桌地把孩子们叫起来回答问题。如果我要是坐在下面的学生,一定会对这样的老师厌恶至极——课程不能吸引人,就靠这样的方式来让大家紧张起来。有没课的小伙伴们来听课,评价说我讲的内容完全就是“我们上课会睡着的内容”,仔细想了想还真是,如果不是八年级十班这样活泼得有些特别的班级,正常情况下孩子们都该比较沉默才对。“深受打击”之后,在没有课的下午,我跑到大家的教室都转了一圈,果然发现趣味英语、建筑入门这些课上,孩子们就热情、主动很多,虽然这也有授课内容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但我也在想:下一周还剩下一堂课,应该给孩子们讲些什么呢?原计划是讲评作文,但一些其他的考虑可能会使双方都轻松一些。
八年级十班的支书跟我用QQ聊天的时候,“iPad在线”的字样非常打眼。很容易发现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孩子,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会和条件较差的孩子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并且性格上更为活泼、开朗。从小到大我们听着“钱不能买到幸福快乐”长大,但慢慢地却发现,钱虽然不能直接买到幸福快乐,但它的确从方方面面影响我们获取其他资源的能力——性格、外表、品质,还有一些平常可能很难察觉的因素。(当然一夜暴富的土豪家庭这类不算)社会经济地位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正如我学过的一些课程里所揭示的,很有可能是深远的、难以逾越的。教育扶贫,很难消除这其中的影响,但也许可以为缩小差异做出努力。
尽管这很可能是漫长而艰难的路,但总会有人在思考,在设计,在尝试。我相信这种积累的力量,我们曾凭借这种积累进化成现在的模样,也一定可以凭借这种积累到达远方。
2014-7-17 有时也在别处
孩子们的善意总是非常朴素也非常直接,就想要把这里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小县城没有其他热闹的景点,桃花山庙会算是一个。于是在学生、老师、食堂师傅的极力推荐下,我们终于在今天,赶着末班车感受了这项本地比较有特色的活动。
一群人沿着公路慢慢地向前走,视线不时越过低矮的楼房到达远处,就会发现这座县城其实被山温柔地环抱着。来到桃花山景点的入口,像大部分景点一样,这里突兀地立着一座中国古典风格的门,常有名人题字,或有名人语录。当然也像大部分景点一样,这类人造感极强的景观实在令人兴味索然。好在对于小县城而言,最美的风景是人。我们在这里偶遇学校乐团的孩子,她正帮着妈妈在门口卖爆米花。眼尖的孩子一下就认出了我们,非常热情地打了招呼,又送给我们两大包草莓味的爆米花。我们想合个影,她们却只是非常朴实、羞涩地笑着,可能顾忌些什么不大好意思。而迟钝的我感慨一阵,走出几步之后,才想起把手上刚买的蛋挞分给她们一些。在这样的家庭状况下,还能支持孩子的音乐教育,可以想见教育在这个小县城的特殊意义,也可以想见我们看到这一幕时的个中感动。
一行人走着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山路,在落日的目送下上了山。山顶上正在举行秦腔表演,本地人搬着小凳围坐在舞台前,看得津津有味。戏剧里用的是类似本地的方言,我们照例是听不懂的,但从字幕可以看出是三国的戏剧。虽然不大看得懂,但大家竟也被这种传统艺术吸引住了。
山顶上的摊贩的物价特别良心,一根热狗肠只要一块钱。于是我一口气狼吞虎咽了三根,看见一伙人都去买,摊主甚至都有些不知所措,笑得很不好意思。在城市的景区,价格翻五倍十倍,痛宰游客的情况也不鲜见,毕竟收入水平高,不宰白不宰,想来幸好我没有借景点价格疯涨给孩子们介绍经济学,讲寡头垄断,不然可能会迎接孩子们迷惑的目光。
我不太会写游记,甚至也不太会叙事,琐碎的心情残片勉强称得上是记录生活,聊以自慰。桃花山说白了也没有什么令人惊绝的特点,不过就是一座不那么高的山,包装不那么成功的红色景点,但它是这座县城的人里永远的地标和情怀。我们来这里,也并不是为了看空谷幽兰的景色,听连篇累牍的讲解。自然营造了许多奇伟瑰丽的景观,但更多的笔墨还是交予了像桃花山这样的平平淡淡的小山丘们,让不起眼的它们,静静守护一座不起眼的县城,一群不起眼的人。伟人固然值得崇敬,但世界上更多的还是我们这样的平凡小辈。没有谁能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我们,就理应被消解存在的意义。
世界上的风景分很多种,有的适合一群人打打闹闹,有的适合几个人说说笑笑,有的适合两个人含情脉脉,有的适合一个人放空自我。桃花山就是适合一群人走的地方吧,日落远景和县城缩影其实没那么大的意味,兴味主要还是靠身旁的这些人们制造,欢歌笑语,本身就是出游的最大风景,何况这山也非常善解人意地简装登场,不至于过分吸引住眼球,给了游者这样闹的舞台和机会。
走在一群人中间,却不知为何,突然很想爬一次岳麓山。一个鲜有游人的工作日,日出后不久的暖意,掺杂一些清凉的风。或许我只是有些怀念从山顶坐缆车下山的那十几分钟静默如谜的仪式感。我想最理想的情况,最好还是两个人。当然这于我是很难的,又矫情又欢脱的风格,未免难以觅得合拍的寄托。许多期待最后也总将成空,那么一个人再去感受一次也很不错。
2014-7-18 Day 6
第一周的课程很快已经接近尾声,课程表上还剩八年级八班的连堂课。
跟其他所有的班级不同,八年级八班的孩子们实在是特别得很,让我想起我自己初中所在的班级来。又皮又淘,古灵精怪,课堂氛围不像七年级孩子那样守矩安静,也远超八年级另一个班的活跃——说白了就是喧闹。但是他们却又比其他班级的孩子更聪明,许多设问,得到的答案明显比其他班级更加有特色,时间也更短。而教室正中最吵的一桌,同时也是回答问题非常积极的一桌,被其他同学称作学霸一桌,我非常疑惑:他们是如何做到一心二用的?课间这个班的女生火力全开,我目力所及处便有三个彪悍的女生追着男生打闹,而绅士的男生也保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还口点到为止,并且绝不还手。
虽然已经不太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在想些什么了,但是还可以做一点年轻人的猜测:打闹其实是在早恋被明令禁止条件下的变相亲密接触。初二的学生对亲密关系的问题超乎寻常地感兴趣,小心思小情绪全在这上面,留出的提问时间,大半都在“你单身吗?”“你有没有暗恋的人?”“白姐姐孔哥哥是什么关系?”一类的问题中含含糊糊让我混了过去。
除去今天才上课的八年级八班,在其他四个班陆续收到了50篇作文,跟之前想的150篇还是有很大差异,不过这也算是为我减轻了工作量。与此同时还有七年级七班的孩子交上来的一些建议和评价,比如“声音小”,这个问题从小到大一直困扰着我,没有穿透力的音色,搭配较低的频率和不那么大的响度,挺堪忧;再比如“善良”,果然你看,人一胖,脸一肿,大家给你的描述都是诸如善良、憨厚、热情这些,看起来就很圆滚滚、肥嘟嘟,听起来更是滋滋流油的词语;另外还有“希望上课多一些游戏”,看到朋友圈里另一个支队做各类手工课大获成功,我打算把下一节课开成书签制作,百度了一些图片后发现还是有很多又简洁又美观又有创意的方案,只要让孩子们在书签背面写几句话就可以跟写作挂上钩,也还算是及时吸取前人成功经验。
中午跟八年级十班的几个男生出去吃牛肉面,这些孩子们的善良和热情真的能让你的心融化。看起来很调皮的支书同学,说起话来却总是慢吞吞、奶声奶气的。他告诉我们他家祖籍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江苏,祖辈响应号召支援大西北,于是在会宁扎下了根。很自然地想起《支边去》这篇文章,从祖国的发达地区,有许多故事出发,四散在广袤的西部。
比起这些先辈,背井离乡,把几十年的青春热血、叹惋憾恨留在西部,我们只不过在这个安静的小县城叨扰半个月的时光,就将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然而这一段时间的变化,是确确实实发生的,或许将来,从万千个我们之中,也会走出一个他们来。
2014-7-19 Eating is everything!
周末,早餐就餐的人数急剧下降。中国好室友准时准点小帮手小龙同学,还有我难得复苏的对规律三餐的渴望,帮助我们打败睡魔,抵达餐桌,享受各种厚实的面食。
原本打算上午一行人把手头的教学任务放一放,大家一块去会师园逛逛,为此大家决定中午不在学校食堂吃饭。但外籍志愿者突发急性肠炎,需要几个人送她去医院检查,一来二去,行程被耽搁了。只是午餐仍然需要我们自行解决,一行人遂外出到街边小餐馆就餐。可以发现,尽管是县城,小餐馆的环境也不算太好,普通学生的就餐条件可见一斑。我们每天有食堂师傅准备的干净、卫生、丰盛的菜肴,实在是荣幸之至。
对于一个吃货而言,一天的顺序就应当是早餐、午餐、晚餐、夜宵,何况休息日也没有太多其他特别的事情。晚上九点多,一伙人又外出撸串。肉类相比于清华西门南门的小店,便宜得多,也正宗得多,六个人下来也不过一张红色毛爷爷,就着烤馍吃还让人特别有满足感。我还有幸在旁边的小超市里品尝到了会宁县杏仁露,不过跟市面上的露露也尝不出差别,也就不挤一堆其实无感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了(论写食物恐怕没有人比得过殳俏)。踏上返程的时候,晚风有些凉,和满足的饱腹感一同把我的心情烹调得恰到好处。
晚上回学校总是太晚,门卫的叔叔阿姨常常睡了还要出来帮忙开门。顺路带了两包烟,想着老是麻烦人家也不太好意思。不过,几个人从宾馆洗洗折腾出来的时候,还是已经过了十二点。街上的路灯已经关了,偶尔有极少的车辆经过,借着车灯的微光,才能看清这座县城入睡的模样。目力所及之处,最亮的竟是天空。这样的县城,这样的夜,给人的只有静谧而没有阴森。我从未见过像这夜悬在头顶上一样多的星星,因为没有太多人造灯光的干扰,星光此刻竟把云层的轮廓映照得非常清晰。
睡吧,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保持清醒呢。
2014-7-20 Day 8
早餐时间又有很多人阵亡在与睡意搏斗的战场上。虽然昨晚因为某些理由,两点半我才辗转入睡,但跟随小龙的步伐,仍得以睥睨群雄。
早上剩下来的饼一直拖到晚餐才被消灭。来这里这么久,食堂师傅从没有让我们吃过剩饭,我们也就放任自己,让浪费信马由缰。直到今天,师傅看剩得太多,问我们能不能晚餐再接着吃,因为“他们实在吃不完了”。
从下车的第一刻起,我们就抱有疑问:这么优渥的条件,我们真的是来支教的吗?一周过后,大家却可能已经习惯了这样滋润的生活,忘记了我们最开始来这里的目的,忘记了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叔叔阿姨,请你们别来支教了》。其他非中美支教的队伍,有的深入祖国大西北,干旱缺水,志愿者们无法清洁疲惫的身躯,有的直下祖国的西南部,那里潮湿,蚊虫肆虐,睡眠已经非常煎熬,还有的并没有我们这样好的住宿条件,志愿者们只能睡木板床,或者在教室拼几张桌子凑合着当作是床。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惭愧,我们来这里,留下来的是不是不只有麻烦?
改孩子们的作文也让我有些气愤。有的班级交上来十篇作文,八篇是过于明显的抄袭。我很不留情面地留下了评语,认为你宁可不交,也不要交抄来的文章糊弄我。气愤过后,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些尖刻得有些过分的评改还是不要发给孩子们为好。全国上下,从古到今,孩子们都习惯了抄一份作业上交,看到一个像我一样这么介意弄虚作假的人,可能会觉得我特别傻逼。同行的工科系志愿者也认为我们这帮文科生,实在是太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了。有同学说,大概是因为我特别认真,也期待同样认真的回报,对这样的落差不太能接受。
而且,虽然抄袭成风并不好,事实上很难改变现状,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概念从来就不敏感,突然要让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跟“学术不端”对接起来,未免有些为难。而孩子们可能认为,他们愿意上交作文,已经是对你这个老师的尊重了,抄一篇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各地都这样,各个阶段都这样,人的本性就是懒惰,单靠苍白无力的道德宣讲,很多成年人也只会嗤笑一番,怎么说服这群桀骜不驯的小兽呢?
心里是特别复杂的情绪。不久前我自己就是一个初中生,我能理解孩子们的抱怨,可当我站到讲台上,希望自己能被认真对待的时候,又具有另一种立场。
这个世界其实是不那么干净的,要求孩子们永远纯真无邪,未必是正确的事情。学校的教育有时候确实很傻,它不可能把黑暗面摆在台面上给孩子们讨论,教他们如何厚黑如何耍小聪明,可如果我们在这里撒谎,还有哪里有这样一方净土,让孩子们坚持做一个正直、友好、善良的人呢?我们会骂学校里教的东西脱离实际,根本没什么用,可离开后进入到大染缸的生活中,最怀念的却还是在那里百无禁忌的笑闹。自有其他的课堂,其他的时刻让他们发现并不那么如意的生活里的陷阱,可总要留一个地方给他们和世界温柔相拥。我们也要相信他们的判断力,毕竟我们都是这样一路走了过来。
可是,志愿者们并不算呕心沥血,孩子们也疲于应付,那么学生志愿者的短期支教,到底意味着什么?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大学生志愿者涌入县城、乡村,但他们到底带来了什么,带走了什么,很难说清。有的时候,志愿者们和学生们彼此心照不宣地敷衍了事,然后志愿者们带着一次实践经历走了,学生们权当暑假在学校又很新奇地大玩了一场,彼此并没有收获,满腔热血就冷在欢闹的路途中,雄心壮志就扔在了一纸策划书里。
只有有支撑的热情,才不会沦为虚妄。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来,我们还是应该问一问自己,我们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谁?为了什么?
2014-7-21 Day 9
在八年级八班收作文的时候,我比较严肃。可能因为我看起来像是很好说话的老师,所以之前才收上来那么多抄来的文章。这一次我明确指出:抄来的文章就主动拿回去,有情况不能交上来我很理解,比抄袭应付要好,省下来的抄写时间还可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最终留下了九篇文章。平时可以粗糙温和一点,但在原则问题绝不能让步,我不知不觉好像也变成了一个这样分明的人,像很多我遇到的人一样。这究竟是我的选择,还是周身于我不自觉的影响,并不那么容易分辨。
有很多抄袭的几个班,因为大部分文章不需要逐字逐句阅读批改,不怎么花费脑力。但改到七年级七班同学们的作文时,我被由衷地打动了。14篇文章里只有一篇是抄来的,认真改他们的作文,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并试着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比查出抄袭的来源,写上几句批评的话,要费心费力费时得多。
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哪怕只是影响了一个孩子,就并不算徒劳了。何况,情况也不如我们想得那样糟。至少有这一个班的孩子,看到了你的认真,也以同等的心意来回报。小小的善举,蕴藏着怎样的能量,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有,这一切都值得,而这就够了。
改作文时也还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孩子一直习惯于背诵好段落,然后直接不加修改地拿来用,以至于文章非常没有逻辑,就只是段落的堆砌。这样是不对的,但是怎么样春风化雨地告诉他们,怎么样引导他去正确使用这些好段落,也不是几句话就能做到的事情。还比如有孩子写感谢友情,可是用的事例是朋友帮自己买创可贴花掉买菜钱,被妈妈罚跪搓衣板,朋友代替自己顶下撞倒别人的责任,挨了妈妈的揍。我很自然地就觉得这个孩子的处理方式不对,怎么能够这样理所当然地接受朋友的付出乃至是牺牲,却不曾想过去跟对方家长解释呢?
我们习惯用我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我们一样优渥的条件。关于文章段落堆砌,你很难要求这里的孩子们,在缺少像城市里一样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便利的获取图书加工信息的渠道、良性的同学间沟通、竞争、学习、成长的条件的情况下,还能够写出很优美的文章。关于家庭沟通的问题,有些同学告诉我,县城乡村的母亲的确是这样的,简单直接,甚至有时有些粗暴,你不可能要求他们也像城市里的家长一样教育孩子,并且长期以来的沟通机制缺失可能会导致彼此间的不信任,这并不是像书里说的那样,非常美好的一刀切就能解决的问题。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经济差异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反过来又扩大了原来的差距。试图从教育的层面上去影响、改变这样的差异,必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然也不会有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一直孜孜不倦地在研究这样的问题。问题很复杂,很难解决,但总有人在思考,在尝试,总有一天这些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或许这就是我们探索的意义。
2014-7-22 Day 10
今天上课的两个班,孩子们都给了我非常多的感动。
上午在七年级七班上课,教他们做书签。孩子们看起来非常调皮。因为是手工课,孩子们比较活跃,不怎么听我说话;工具不够用,可男生女生之间也互不相让,最后没几个孩子比较漂亮地完成了作品。但是下课后,我并没有提醒孩子们,我需要整理工具离开教室了,刚刚还四散的胶棒、18色水彩笔,却早已不知不觉被整整齐齐码放在课桌上,递给我剪刀的时候,一定会注意尖端对着自己。上课的时候也是一样,虽然孩子们很贪玩,但仍然会给我尊重,我一旦走近了,他们的小动作就会有所收敛,冲着我不好意思地笑。这样的小细节让我非常感动,这些孩子的心,就正如雀跃的溪流一般,活泼而又澄澈,希望他们终将流向爱与暖的汪洋。
下午在八年级十班,发现教室里只坐了七个人。(下课后看见几个男生进门,天雨,大概是一起去虚拟世界偷偷鏖战了)非常难得的是,这七个人里有六个是男生,之前一起吃饭的几个孩子也都在,他们说会一直坚守到最后一天。班主任不在,所以孩子们也很放心地不来,这一点跟我们也很像,没有班主任在,学校完全就成为撒野的天堂。人很少,所以可以很方便地跟他们交流。孩子们总是想把他们有的最好的东西给我们,之前出去吃面时他们争着把肉和蛋让给我们吃,奶声奶气但是非常热情的支书还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们实在应该羞愧:到头来我们又给了他们什么?
支教活动接近尾声,我们更加忙了起来:周三晚上受校方要求要和管乐团一同去参加一个演出,周四下午想给孩子们策划一些更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周五下午还有包含管乐团汇报在内的告别会,这一切都需要付出思考、策划和练习的精力和时间。
只是,忙碌之余,又想起上学期参加清华的情系母校活动。很多这样类似的志愿活动,情系母校也好,支教也好,毕竟是以受众为导向的活动。我们总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们,但还是应该在行动之前认真想想,这些活动计划对于孩子们的实质意义,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要多想想他们所需要的,而不只是我们能提供的,不要让我们花时间准备的活动,最后只沦为我们的狂欢,孩子们的负担。
2014-7-23 Day 11
周四下午的活动定为趣味运动会,正好今天上午非管乐班的两节课都交给清华带队老师讲座,大家得以腾出时间,外出采购明天的趣味运动会的各项用品。今天一整天都没有事情,但我仍在讲座教室里待了一早上。
讲座所在的教室非常气派。推拉式的黑板、崭新的多媒体设备,是其他教室里极少看见的;五彩的折叠凳倚在干净整洁的木桌旁,接受挨墙默立的几台电脑的凝视;靠近门的两个书架上摆满了书,从少儿读物到严肃文学无所不有;墙上张贴着上海某公益组织的宣传海报,还有展板记录着会师中学机器人兴趣组的活动。
但是身边的孩子们跟我们一样不熟悉这间教室。我拆开一本还保有塑封的《佐贺的超级阿嬷》,孩子们欢呼着取下三四本《冒险小虎队》,坐不住的淘气少年打开积满厚厚灰尘的电脑,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它们才得以暂时复苏,揉着惺忪的睡眼对来访的我们挤出一个微笑。想到这些优质的图书资源,孩子们却无从获取,这么优质的教育理念,孩子们却无从感受,未免有些遗憾。
这间教室更像是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洋娃娃,时刻带着弧度精准的微笑,可从不曾拥有真的情绪。讲座结束后,孩子们主动把取下的书籍放回了原处,他们自然都很清楚,这些书倘若被带出去,很难有再还回来的机会。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太习惯这样的暗语: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心理健康不过是自习课的数种美称,学校里最先进的教室本来的使命从来不会是教学,三点半的下课铃声只存在于日漫里和领导视察时。
想来也是,每所学校大概都有这么一间迎检的教室。高级的设备、轻松的氛围、素质教育的理念,可是光辉的背后无比落寞。把精致存进箱底,在特殊的日子拿出来招待客人,平时留作自用的自然只有朴素乃至简陋,当学生的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我明白的,我明白的。怎么能够要求这样一个没有时间,没有资源的小县城,摈弃粗笨却相当有效的传统,来支撑这些昂贵的理念呢。只是,那间气派的教室沮丧的长叹,和不得不长眠的书籍设备低声的啜泣,在我们四散离去,关上灯,锁好门后,分明就从无声的寂寞里溢了出来,淌进我们沉重的心里。
2014-7-24 Day 12
今天的写作课在交上十篇作文五篇是抄袭的七年级六班。看着教室里这二十几个孩子,我最后也并没有说重话,但总感觉有些提不起精神来,整节课有些沉默。而唯有当我想把自己做的书签送给孩子们的时候,全班都争先举起了手,充满期待地看着我,希望自己是那个特别的一个。这一时刻又觉得眼前这些孩子眼睛里的澄澈,跟其他班级的孩子又没有什么两样。
由于吴校长在南开和华东政法的两个女儿抵达了会宁,盛情难却,一行人外出吃火锅。可能考虑到同龄人交流会更放得开一些,校长本人并没有列席。也确实这样的餐桌上,因为不知所措的因素被削弱了,气氛会好一些。只是也许并没有很多实质性的交流,最后我只记得我的筷子用得还没有外籍志愿者好这样一个自黑点。
吃完饭火速赶回学校为下午的趣味运动会做准备。心灵手巧的乐健和宣云包装好了给孩子们的礼物,大家一起吹起了气球,乒乓球、筷子、橡皮泥等道具也如数到位。在近两周规规矩矩的课程之后,那些坐不住的孩子们终于得到了释放自我的机会。七年级四班和七班几个总是打牌扯皮,提不起兴趣的孩子,这个下午无比活跃。
选取的游戏除了凡遇此种活动必然出场的你来比划我来猜之外,还有四个运输项目:筷子运输乒乓球、双人背夹运输气球、双膝运输篮球、头部运输书籍。我也是在写下这些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无心插柳地让孩子们活动到了全身上下各个器官。
阳光,奔跑,紧张,欢呼,汗水,会师中学的校园里无比热闹。再小一些或许就会胆怯,再大一些或许就会不屑,但孩子们刚好是气盛的年纪,一个口号、一个队名把一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所有的活动进行得非常成功。夏天火辣的阳光和孩子们躁动的心情,刚好调出让人直呼过瘾的空气。旁观之外,我被盛情邀请加入了八年级十班的“云山之巅”队,他们的人数严重不足,在活动中明显处于劣势。虽然好像只帮上了一些倒忙,而直到最后我也不太明白云山究竟是哪一座山,但能被孩子们信任,本身就已经很开心了。
结果发表和颁发奖品时Logan充分发挥了他的综艺才能,原来这些天他在机房猛补的《康熙来了》都没有白看。想到举办趣味运动会,让课堂里昏昏欲睡的一些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战场;想到用设计队名和口号的方式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并倾注热情,提升忠诚度;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制造悬念,吊足孩子们的胃口;不忘春风化雨地给孩子们肯定、鼓励和劝诫。我们头一次发现这个马来西亚的大男孩心思如此细密。
“团队协作”和“竞争”贯穿我们的一生,不过终其一生我们也未必能把它们做得很好。比赛结束后,有个孩子给小龙发来短信说,他觉得自己拖累了全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孩子们身上总是有这样单纯却又深刻的优良品质,尽管他已经非常努力,还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习惯了不靠谱、善于给自己找理由的人们看了或许该羞愧脸红。比赛进行时十支队伍相互拼得火热,生怕脚步慢了一分一毫,但最后看到别的队伍得到大奖的时候,剩下的孩子们羡慕之余,更多的是服气和肯定。我们总在竞争获取稀缺资源,但几个人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心情?孩子们又这样反过来给我们上了一课。
也许会有人发问:这样奔跑胡闹,支教的意义何在?
我们带给孩子的,应该是一些他们平时很难得到的,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学习经验、文化拓展已然很好,如此酣畅淋漓的快乐,或许会是我们更进一步,最好的礼物。在这快乐之外,有时也还暗藏着意料之外的深刻。和夏天有关的快乐,和坐在教室里昏昏欲睡不甚相关。和夏天有关的感动,在日光下的雀跃奔跑里更加震撼。
2014-7-25 Day 13
“告别”是今天一整天的主题。
吃最后一顿食堂的早餐,把最后两个班的作文发出去,在最后一节课上扯扯皮。好像才刚刚熟悉的事情,突然间就冠上了“最后”的名号,被推到我眼前微笑。告别就要触及我的面孔了,我却只想闭上眼。
那么多次,我们在早就烂熟于心的风景里翩然而过,说了好多遍再见,可直到真正临别时,才心潮澎湃,眼角湿润,在心里存下最后一张满是感怀的印象。告别看来是一款滤镜,给平常而普通的东西,加上非凡的、存留的价值。
上午的汇报演出也是告别仪式上,头一次完整地听到七年级乐团的演奏,也是头一次接触管乐方面刘巍雨潇的成果。刘巍不愧是军乐队队长,指挥的样子很帅,孩子们的音乐虽然稍显稚嫩,但也已非常抓心。不管初衷是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仍然能发展自己的特色,组建自己的乐团,一代代传承下去,着实令人感动。只是可惜,今年学校因为经费的原因,音乐班减招了一半。没有很多长篇累牍的演讲,唯有音乐在静立的每一个人心里沉淀。
在格致楼前拍完大合照,也不过十一点半,正好是平时下课的时间。一群人迎着阳光站定微笑,对于我们来说也不是第一次了。塑封后薄薄一张照片,烫金色的字,几乎是和快门的声音一同出现在脑海里。这样的合照,拥有过那么多张,也意味我们告别过那么多次,而还有很多告别,却留不下这样滚烫的纪念。虽然未曾与管乐团的孩子们多有接触,他们还是拿来我们送给他们留做纪念的明信片,围着我们让我们签名留念。我们不过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在这些孩子们眼中却如此特别。
中午大家纷纷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我们在学校食堂的最后一餐,即将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饺子组成:东北的饺子没什么特色,台湾的饺子皱褶很多,波多黎各的饺子像烧卖,那美克星的饺子具有两极:瘪的像草帽,鼓的像炸弹。卖相不怎么样,但吃的就是这种一群人同做一件事的感觉,笑声做馅,氛围是皮,用情感捏出边。两周以来在学校食堂的生活即将以这样一锅饺子作结,这些日子里,我们一个都没瘦,反倒被土豆、臊子面这些当地特色菜肴宠坏了。
下午有文化班孩子们的最后一课。孩子们带来自己写的感想、做的礼物,抓住这个时间找我们合影、签名。八年级十班的李赫和他的姐姐一起做了很有心的纸花纸鹤,用漂亮的包装带扎成一束一束送给我们,在这个时候,每一个这样精心准备的礼物,于我们都是莫大的财富。Logan还为我们准备了惊喜,五个班的孩子齐聚一个班,唱着他之前在课上教给他们的歌曲。一百多个孩子扯着嗓子,也不管跑不跑调,结束后拥过来跟我们挨个拥抱,这场面实在令人有些招架不住。被孩子们感动之余,我们又一次认识了Logan这个不怎么张扬他的想法,但时时刻刻都在用心的暖男。
晚上来到会宁县唯一的广场——北关广场,七年级和八年级的乐团今晚将在这里演出,这应该也是他们这个暑期最后一场演出。不需要参加演出的孩子们也来了很多,都想抓住最后的机会多陪陪我们。有些孩子们一直都很想和我们多呆一会,但平时我们总有一些要处理的事情,不可能陪他们出去玩,所以常常只能谢绝他们的好意。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中,我收到了电传部郭斌的微信。郭斌是会宁本地人,这几天回来后也联系了我很多次。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之前他的几次邀请我都因为有事情要忙没有成行,今天晚上终于得以碰个面。
除了刘巍作为七年级乐团的指挥登场演奏两首曲子外,应校方邀请,我们整个支队还要上台亮亮相,谈谈我们在做的事情,和我们对会宁和会师中学的感受。雅男在这个环节代为主持,落落大方,实在太美,Tana跳的波多黎各风情舞蹈也博得了大家的赞赏。站在台上,刺眼的灯光让我们根本看不清台下,但孩子们聚集的区域总是会传来热烈的掌声。
八年级乐团的水平已经非常高,整台晚会他们身着正装,完成了非常高水平的演奏(我反正分辨得不太出)。演出结束后,十几个孩子们簇拥着大家不愿离去,有几个志愿者第二天早上就要离开了,他们不想放过最后这个机会,想和我们一块去吃烧烤——尽管当时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我并没有成行,听说后来产生了一些小插曲,但幸好是平安地回到住处了。
而我在独自走回宿舍的路上,收到郭斌的微信:“你来会宁是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他很在意没能招待我。我看着这句话,半晌说不出话。北关广场,桃花山,会师园,会师中学,孩子们,还有我们。这些第一次的经历很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次,尽管整天都被告别的活动包围,可直到这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告别”这个词的威力。
我还会来到这里吗?我来这里完成了什么?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我评价别人或者面对自己的时候,是不是有足够的底气?最重要的是,短期支教的意义,找到了吗?
两个星期后,我心里的疑问依然存在,而我的情绪甚至更加复杂起来。太多事情远非我所能改变,感受到鱼龙混杂也让我无法,也有一些认识更加坚定。我停下脚步,这座县城还是那么安静,伴随着温柔的晚风,把我容纳在它的怀中。
经历过那么多次告别,还是学不会漂亮地说再见。
附:在告别仪式上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两个星期前,我们走进教室,微笑着和你们打招呼。而现在,我们站在这里,马上又要微笑着和你们分别。
日光照耀着会宁这座被山环抱的小县城,夏风拂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此时此刻的我们,暂时放下十几年的学生身份,成为了你们的老师,却深刻地发现,我们从你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反而更多。
会宁县无比浓厚的教育氛围和理念,会师中学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们令人动容的师者气质,还有你们无比清澈的眼眸和心灵,都是我们在这个夏天的收获。为此,我们要深深地感谢这方充满希望的沃土,感谢这里最美的人们,感谢你们给我们的一课。
时间的玫瑰盛开得太辣,面对这样的你们,我们满脑子只剩下,怎样把我们所能想到最好的世界,全部在这短短的两周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你们。
我们无法代替你们编织梦想,但我们渴望能为你们助一臂之力。我们和你们一同尝试了不太一样的写作、数学、英语课程,探索了北京、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璀璨的文化,分享了实用的学习经验和丰富的管乐艺术,也体会了手工制作和团队运动的无限魅力。你们则回赠我们以清亮的目光,纯真的笑脸,无尽的善意,还有无比炽热的故事,和正待启航的梦。
你们中曾有人问过我们:我叫什么名字?
很抱歉,两周过去后,我们仍然无法叫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可是关于你们和我们之间的故事,一幕幕、一秒秒,真切地留在了我们共同的记忆里。
我们将一起珍藏这个夏天,继续各自的生活。我们的人生之路,因为你们而更加丰富、精彩、深刻;但愿,你们的人生之书,也能因为我们,谱写出别样动人的篇章。
短短的两个星期里,我们一直在问自己,我们到底能带给你们什么?
我们一直期待的答案,躺在你们的心底,希望有一天,它能够腾飞起来,载着你和你的梦想,去到我们都不曾想到的远方。
2014-7-26 Words after goodbye
今天支队一行人就分别了,有几个人继续去旅游,剩下一些再待一天回京。早晨大家起了个大早,在校门口合影。宣云和Logan很贴心地准备了TKU小礼物送给大家,我得到了一个骚绿色的手环U盘。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大家的感情愈发深厚了,这里一别,再见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过了好久才想起,竟忘记跟每个人合照就离开了。
一些热情的孩子们对剩下的几个人依旧恋恋不舍,下午便集体出游到会师园爬会师塔。会师塔上的风很凉爽,烈日目送一如既往热情的孩子们。有的孩子很调皮,听闻是有些故事的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他们不会主动说话,但羞涩地笑着,一直陪伴着我们,我相信他们并不那么坏。
回头想想这十几天日子,收获不少。
好为人师者未必就真的能做一个好老师,因为为人师者绝不仅是把知识以一种俯瞰众生的形式show off出去,着眼点要放在如何站在学生们的视角引导他们去学习,这也适用于平时——不懂的别装逼,懂的也别卖弄,值得分享的应该是一种视角和思路,或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尽管课程安排不算密集,但十五节课上下来后,还是亲身体会到了初中老师的感受:孩子们吵的话,就得扯着嗓子吼,何况我的声音穿透力和响度都不大,喉咙发干发痛;孩子们太安静的话,就觉得上课没有回应,颇没有意思;板书啪啪啪写下来落了一地粉笔灰,也不知道吸进去了多少;除了孩子们的事情要处理,还要对付教案、会议、作业,成绩的评比也会让人有竞争压力;有时候你煞费苦心,学生却不理解你,作对的,耍小聪明的,层出不穷;不同班级的感觉不一样,又需要必要的人格分裂;偶尔会有一些学生让你深受感动,让人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可它就像麻醉剂,并不能真正解决让人头痛的问题。
看作文的时候感觉每个人本质上是懒得关注别人生活的。本来很多人也更乐意描述自己的感受,很少会想了解别人一些细碎的情绪变化。何况我们身处在一个感官世界,刺激空前强烈,视觉听觉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慢慢地阈值提高,笑点提高,人变得迟钝而冷淡了。所以愿意认真读下来一个无关人的平淡生活和感受,愿意做一个懂得聆听的人,实在是很不容易。生活有时候是刺激的小说,但很多时候也不过是平淡如水的叙事。能从这其中真正接近、了解别人,也被别人了解,想来特别珍贵。人们可能更喜欢浓缩的生活,而不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被稀释的时间。平淡记忆和成长经历,别人不关注,自己不记录,就真的没有了。还是更希望看到自己从何而来,也对那些坚持记录有同样想法的人心怀敬意。
校长反复提到的“留在这里没出路,娃娃们都只能考出去”也让我印象深刻。会宁缺水,无法发展农业,工业也很落后,红色文化旅游业也没有发展起来,难怪教育成为了这个县城的支柱产业。的确,高考至上的观念带来了很多隐忧,但这或许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只有考出去,才有可能做一些在小县城里无法做到的事情。人在自然面前其实没那么坚强,也许以后更多的会宁人会选择出去,而不是留在这里,问题必然会有,但这也未尝不好。
中美支教,因为涉及港澳台和外籍志愿者的原因,不可能去到设施很差的乡村,对口支教的学校往往条件很好,要求进行支教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学校的条件并没有那么差,而我们起到的作用也未必那么好,回到学校后和其他支队比较得知我们实属幸运。设想的即使没有完成百分之百,但我们都觉得努力至少有了过半的收获。即使预见到事情不会都如设想般顺利,也应该拿出一百分的努力来准备,只有当我们付出的是百分之百的时候,才有底气支撑起我们对自己这件事情的评价。让人们理解并相信支教乃至公益的意义其实是很难的事情,说到底学生对于公益对于教育扶贫的理解也未必多么深刻,只是当我们因为找不到意义就消极倦怠,也绝不可能收获所谓的意义,而当我们放下支教的意义,专心于支教这件事情,才不至于泄气,往往也有意料之外的收获,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更加坚定。
就像现在,尽管我仍然不能据理力争地给出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来说明短期支教的种种;尽管事情不那么顺利,有很多人和事也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讲,只能冷暖自知藏在心底;但我知道并且相信我所做的这些是有意义的,并且也还有一群人和我一样努力着,我们完成的不是百分之百,但从不至于小到要被忽略。这段时间的感动,快乐,乃至不悦和矛盾,其实都是我的收获。比起紧抓所谓的“意义”不放,如果我们真正认真投入地做了一些事情,为孩子们设身处地地着想,自然就会问心无愧。清华“行胜于言”的校训,竟以这样的方式影响了我,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临行前,我很有些焦虑不安,过程里也深觉力量渺小,但是两周后,我再来看这段经历,试着做出一个判断和评价的时候,就会想起当时小白鼓励我说的话:“不用担心这是不是对他们最适合的,你用心做了,总有小朋友也是那个用心人。”
是的,我们做的一切事情,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也不可能百分百地正确,而我们不能,也不必在短短的两周里面彻底扭转每一个孩子的生活轨迹。但是,我们的认真和努力,在某一片土壤里留下的生命力量,却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认真地想过几次怎样留言看起来才不像是搭讪:-D但是既然已经打开这个界面了,我还是坦诚地LET IT GO吧……希望你不要介意。没有玩过这样的博客,也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到留言或以怎样的形式看见,只是偶尔打开你的博客,能收获到的可贵共鸣希望能传达给你。有时甚至是感激的心情,你的文章能敦促我思考和学习。说起来其实十分矫情,麻烦意会一下,捂脸遁走……
谢谢!我其实没有想过还会有多少人看这个博客哈哈……因为都是熟人才知道有这个地方,然后平时在社交平台上po文章状态更勤。所以我自己其实也很少来看评论。没想到还有人在看着这个博客,也是很惊喜啦,如果能对你有什么帮助,实在是荣幸之至。:)
写的太美!
之前看ted演讲,介绍牛津大学(还是MIT来着)去到偏远地区得到的新想法,一种更加低廉,方便,地域适用性更强的燃料。介绍者是研究团队的老师,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介绍他们在当地的见闻与感受。说明体和叙述体转化间,她的面部表情让我突然意识到,亲历亲闻的力量。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自然而然的,我到了一个地方,然后我才做了这件事情。
但是这种行动力的获得,来自行动主体有意愿踏出第一步。
支教超级棒的!崇拜你!(捧脸
天啦噜居然有不认识的人的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