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去领棒球队服的时候,师弟说:“师兄你该不会领完衣服就不来了吧?”我哈哈哈尬笑几声(完全被看穿),说“下次一定!”
然后我第一个报了本周T Ball比赛的名,想着等大家踊跃参与之后我再“发扬一下体育风度”,可是直到昨天我也没有等到能替我上场的第10个人。
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当然没有什么“有如神助”或者“于绝境中逆转”的这种热血少年漫画的剧情。跑了两下就开始上气不接下气,该接的球接不到,往哪儿跑也是一脸迷茫。
好在靠着灵动准狠的MVP师弟,我们最后还是14:9赢下了十七八岁、同样懵懂的大一新生队。(希望他们的思修都能取得好成绩~)而我也好像从我人生中第一次马杯比赛经历中,收获了一些胜利之外的情绪。
从小到大,运动一直是我的死穴。
高中的体育课,篮足排羽都被挨个考了一遍,我想我态度也还算行,但就是样样不及格,体育老师看我实在没药救了,挥挥手算我过。
高中梦了三年的未名湖,阴差阳错来了清华园,对每年必测的三千米早有耳闻,心情几乎是崩溃的。第一学期跑三千,瞎跑把膝盖跑伤了,退了课。第二学期测排球和引体,紫12楼下和西操旁的单杠上都留下过我的绝望。
大二体育课分专项,取巧的我选了一个棒球,心想:大家应该都是零基础吧?然后一学期下来,发现大家的确是零基础,而我是负基础——十几节课下来,我扔出去的球的轨迹仍然是听天由命雨我无瓜。最后专项不及格,传接球还拖累了搭档。
不过如果把我的故事当成是一个“just lose it”的故事,那可就太小看清华了。园子里连体育老师都在一手抓科研,一手搞思政教育。大一一年我的体育老师都是同一位,他上课会介绍自己在关注或者在做的研究,怎样燃脂更高效,肌肉的收缩方式有几种……休息时间还会介绍自己体育生涯的心路历程,在北京生活的五味杂陈,讲到动情之处,一个一米九的大汉还会红了眼眶。
在他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科学知识,以及有血有肉令人动容的人生体验的双重轰击之下,我也没有那么惧怕三千米或引体向上这件事了。“就先按照他说的试试吧。”一开始当然很有挫败感,跑一下就上气不接下气,拉一下胳膊就疼三天。可是过了一阵事情真的如他所说,开始变得不一样。尽管最后也不过是拿了个及格线附近的分数,但我却克服了心魔,我不再觉得三千米或者引体向上有多么不可战胜,也再不会在敌军压阵之前,就先畏首畏尾缴械投降。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收集癖,我也被学校配套搞的那些体育活动吃得死死的。为了拿齐一套4枚的奖章,我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报名校园马拉松——3千米也不过如此,10千米又宁有种乎?
尽管清华本科四年,让我不再恐惧“跑步”这件事,但在今天这场比赛之前,听到球类运动,我的第一反应都是绕着走。因为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所以完全不想在这种团队合作对抗的活动中拖累队友,影响别人的体验。
可是,今天硬着头皮参加完一场T Ball比赛,我发现球类运动这件事,也不只是为了赢。赢了大家当然很开心,但大家为了能赢而一起努力的那个过程更重要,甚至不需要赢,有能在一起努力的机会最重要。
而且,就算我很菜,但好在这次比赛本来就是面向初心者的简版赛事,而今天我也尽力跑了,得了分。更膨胀一点的想法是,如果没有我,凑不齐9个人上场,我也没有可能看到MVP师弟们精彩的接杀扑救。再强的运动大佬,有时也需要“被拖累”,因为这是团队运动,人数不够的时候,就得有不信邪的菜鸟参与,才能组队成团。
在这支能凑齐就很不容易的球队里,不管别人表现如何,大家都会说“好球好球”,不管到底缘何失误,大家都会说“我的我的”。然后这么一场比赛下来,不管结果如何,所有人都不会觉得,今天的这几个小时是虚度了光阴。
而我也会从中得到一些力量,也会想克服心魔,想从负基础慢慢成长到零基础,而不是“我就烂”“我躺平任嘲”“我敬而远之”。
这可能就是群众体育运动的魅力和意义——让不同水平的人都能收获快乐和成长。
清华,真有你的。